【走进梧州历史】《拾遗·记忆》红军将领 埋骨北山

2021-08-30 17:34
评论

  主持人张朝:“在许多梧州人的记忆中,在北山的半山麓建有一座韦拔群烈士纪念馆,但进入过里面参观的人,可能不是很多。据了解,这个纪念馆于1999年开馆,由于当年纪念馆内部设施防潮防霉技术有限,挂在墙上的图片陆续褪色、霉烂,在缺乏实物和史料等情况下,从2000年5月起便停止向社会开放。所以许多梧州人还没有机会到里面参观。本期我们要讲述的就是韦拔群烈士的革命故事,以及关于他在梧州的一段历史。”

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主持人张朝:“我现在来到的这个地方就是韦拔群烈士事迹陈列馆所在地,这个陈列馆以前曾叫韦拔群烈士纪念馆。今年3月,这座建筑得到了重新修缮,修缮后更名为韦拔群烈士事迹陈列馆,这个陈列馆重新对外开放的具体时间暂时还没有确定。由于拍摄的需要,我们专门向相关部门提出了申请,也得到了他们的允许,才进入里面拍摄。下面我就带大家去了解韦拔群烈士的故事。”

  韦拔群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与邓小平、张云逸等人共同领导了百色起义,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他还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早期高级将领,曾担任过红七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展板上的图片和文字,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120多年前的广西东兰,一名男婴降生于一个靠贩运致富的商人家庭。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名男婴长大后,竟然参与领导了轰动全国的右江革命斗争,并且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他的名字叫韦拔群。

  韦拔群从小喜欢与穷孩子玩耍,憎恶社会不平。14岁进入东兰县立高小读书,16岁升入当时宜山县庆远中学,不久因反对校长的腐败作风被开除。家人让他到桂林广西法政学堂就读,他只读了一年。为了开阔视野,寻找一条人民翻身解放的正确道路,韦拔群到广州、上海和长江流域一带游历、考察,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华民族的肆意践踏,地方军阀对人民大众的欺凌压榨,激发了他救国救民的热情,坚定了他振兴中华的信念。

  梧州市志办原主任陈金源:“韦拔群曾经多次到梧州,第一次到梧州是1914年,刚好那一年梧州发洪水,灾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所以给他的印象很深。第二次,广州当时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在1921年,他从广州和马君武一起来梧州,这样接触了马君武,又从中在广州接受了孙中山思想的影响,第二次到梧州后就直接回东兰了。”

  主持人张朝:“1921年,韦拔群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打出‘救家乡、救广西、救中国’的口号,决定凭借在外学到的革命知识为老百姓的福祉而斗争。他毅然变卖了自己的家产,购买枪支,组织‘农民自治会’‘农民自卫军’,并把改造东兰作为第一个目标。1923年,韦拔群领导农民自卫军,三次攻打东兰县城,赶走了旧政府官吏和聚集在县城的土豪劣绅,释放了被无辜关押的群众。‘三打东兰城’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东兰封建统治势力,震惊了广西省当局。受到镇压后,东兰的革命形势暂时转入低潮,韦拔群转而深入思考,努力寻求革命胜利的道路。”

参与领导百色起义 建立右江根据地

  1924年秋,韦拔群和陈伯民摆脱敌人的通缉追踪,绕道贵州、云南、香港,于1925年初到达广州。韦拔群和陈伯民进入广州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他们学习了新三民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韦拔群认识到,非实行民主革命不足以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要取得农民革命斗争的胜利,只有以马列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导。

  陈金源:“1925年,韦拔群又一次来梧州,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后,他来梧州时是以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前来的,他这次到梧州就是专门会晤当时梧州国民党市党部的人员,这个市党部基本上都是共产党掌握的,他访问了这些人,了解了梧州当时农运、工运等情况。”

  韦拔群经梧州回到东兰后,效法广州农讲所,在东兰武篆的北帝岩(后改名为列宁岩)开办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是广西最早的农民运动讲习所。

  陈金源:“韦拔群回到东兰,第一他搞了农会,接着成立农民自卫军,有武装的,准备武装起义,培养大批骨干,准备向左右江这边发展。到1926年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在那边发展组织。1926年,我们梧州的党、团员到百色成立党组织,这样农民运动就发展得很快,特别是百色右江这边。”

  1929年12月,韦拔群参与领导百色起义,任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司令。1930年10月上旬,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离开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主持人张朝:“北上前,红七军集中在河池六甲一带进行整编,军前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和全国红军统一番号,宣布把红七、八军改编为十九、二十、二十一共三个师。十九、二十师北上,二十一师留下坚持右江革命根据地斗争。韦拔群任二十一师师长,陈洪涛任师政委。韦拔群坚决服从军前委的决定,让原本属于第二十一师的主力人马携带武器补给,跟随主力部队北上,自己只把100多人以及第二十一师的部队番号留下驻守。临别时,韦拔群还表示‘一定坚持到红七军主力打回来!’当时,广西这块热土上的英勇抗争,鼓舞了全国人民。”

  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苏区后,韦拔群依靠此前打下的群众基础,迅速重新组建起了红七军二十一师。并且多次率领部队,依靠地形的优势,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斗智斗勇的游击战争,多次粉碎国民党的“围剿”计划,成功守住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为革命牺牲一切

  主持人张朝:“在通往韦拔群烈士事迹陈列馆的路边一侧,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韦拔群烈士头骨出土处’。那么,为什么韦拔群烈士的头骨会在这里出土?”

  军事上,敌人对韦拔群束手无策,便去迫害他的家人。韦拔群一家二十余口,其中有十七人为革命而牺牲。甚至连韦拔群自己,最后也被敌人使毒计暗害。

  陈金源:“国民党就公开悬赏,只要你能够抓到韦拔群,你就可以升官发财。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东兰有一个国民党的官员叫刘治,一方面他想升官,他去调查韦拔群在哪里?后来刘治就知道韦拔群的警卫连连长叫韦昂,韦昂有一个情人叫做陈的伯,刘治找到陈的伯,就把她抓起来,一方面引诱,一方面上重刑——打,这样韦昂的情人没办法撑得住,最后答应做韦昂的工作,让韦昂去杀害韦拔群。韦昂趁着韦拔群昏昏迷迷发高烧,就开了两枪,在山洞里面,把韦拔群枪杀了。”

  1932年10月19日凌晨,巴马县西山乡香刷洞的两声枪响震碎了夜幕,也震动了整个中国——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惨死在了叛徒枪下!

韦拔群牺牲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的头颅放在一个玻璃金鱼缸里,用防腐药水泡着,相继在东兰、百色、南宁、柳州、梧州等地“示众”, 恐吓支持革命的民众。韦拔群的头颅在梧州大较场“示众”三天后便不知去向。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工作,积极查找埋葬韦拔群烈士头颅的地点,直至1961年12月14日,终于在我市中山公园明秀园前发掘出韦拔群烈士的头骨。韦拔群烈士头骨出土后,中共梧州市委派专人将头骨护送到南宁,后来又送到北京。我市则在中山公园建了一座韦拔群烈士纪念馆,纪念这位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农民运动领袖。

  主持人张朝:韦拔群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但是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奉献的一生,曾有相关专家用十六个字来概括韦拔群的精神内涵——‘忧国为民、追求真理、敢为人先、无私奉献。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英雄、农运领袖,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敬重和学习。


记者丨余凯 李永峰 元宏铭

编辑丨杨俏汶

审核丨莫丽标 覃蛟龙

监制丨周春波

精彩推荐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