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梧州历史】《拾遗 记忆》龙岩洞深 古韵幽幽

2021-08-23 18:07
评论

在我市苍梧县石桥镇,有一年代久远的石灰岩溶洞——龙岩洞,洞内有一洞通天,“抬头可望月,侧耳闻鸟鸣”,故又称“通天岩”。这里,除了是远近闻名的苍梧名胜之外,据说还有着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历史人文遗迹。本期节目,我就带大家去一探究竟吧。


历史悠久的东安文化

苍梧县石桥镇,历史悠久。秦以前,这里属楚地。《礼记·注》云:“苍梧于周(为)南越之地。吴起南并蛮越,遂有苍梧。”汉至南北朝,石桥隶属苍梧郡广信县;隋废郡,改广信县为苍梧县,此后石桥均隶属苍梧县。镇小河上有一座古石拱桥,石桥镇因而取名为“石桥”。

作为行政区域,“石桥”始终与“东安”联系在一起。清同治版《苍梧县志》载:五代、宋,置东安巡检司,驻石桥“。民国以后,撤销东安巡检司署,石桥属东安乡。

石桥镇自明、清,历来均为文人聚集之地,有东安采茶剧、舞狮、舞龙、舞鲤鱼、舞鹿儿、东安山歌等民间传统文艺,每年农历“三月三”炮节活动,波及东安五镇。东安地区大量的诗、词、歌、赋和民谣、山歌,在石桥广泛流传,它以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呵护着这一片底蕴深厚的文化热土,为石桥的诗词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清末民初一批名人政要,在石桥龙岩名胜风景区峭壁上,所留下的名言石刻,就是东安文化流传下来的珍贵历史遗存。


龙岩名胜里的珍贵碑刻

主持人张朝:“这里,就是龙岩山公园的“龙岩”,站在这里,明显能感觉到这里的温度和外边是不一样的,这里比较凉爽,大家可能会觉得我身后的洞口怎么这么小,但其实里面可是别有洞天,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苍梧县石桥镇龙岩山景区,位于石桥镇街区西边约700米,内有石灰岩溶洞。洞长100米,宽60米,南北贯通,内有小溪流过,溪水清澈。洞壁满布千百年石灰岩溶液凝结成的奇异怪石,有如树木花草、鸟兽虫鱼,有似狮虎龙凤、关帝仙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在龙岩通天洞洞门上方,有“龙岩”题壁大字,笔力遒劲,端庄浑厚,因岩壁高峻,无法攀爬细辩,一直难以确认是何年代谁家手笔,所以至今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神秘谜团。

而龙岩壁刻,更为有名的是,在洞内外崖壁上,还刻有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当年一批达官要员的题咏。那么,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名人留下的题字呢?

苍梧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莫伟军:“这些龙岩石刻的数量不完全统计是有10多块,时间跨度主要是晚清到民国建国后的一两块。桂林、梧州两个城市之间有一条驿道,这里,就是两个城市之间驿道的节点,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经济上的意义,所以这里留下了众多的过去的广西的要员的墨迹,题词的题刻。”


碑刻背后故事众多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遍地烽烟,位处交通咽喉之地的石桥镇更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当地史料记载,民国十四年(1925),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新桂系首领,为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统一两广,然后北伐”的方针,奉部与沈鸿英的旧桂系开战,新桂系从梧州入东安阻击沈部南下,在梨埠开始相遇,一路打到八步(今贺州市政府驻地)才将沈部消灭。也正是这场战争的间隙,新桂系快要取得胜利的前夕,李宗仁等为石桥龙岩留下了题词墨迹,后来镌刻在龙岩山的崖壁上。

李宗仁的题词“奇雄壁立”,曾任民国广西省主席黄旭初题书的“介然独立”,他们的题词,其实都是有感而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面对雄伟、奇特、多姿多彩的龙岩,抒发自己的非凡气质和远大抱负。

此外,龙岩洞里的碑刻,还有“破壁而飞”,民国将领白崇禧题书;“洞里清风”,时任中华民国苍梧县东安区区长徐毓文题书;“清暑殿”,光绪三年广东商人叶典初题书。有些碑刻,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些官员和名人对此地优美风光的咏叹。

苍梧县石桥镇石桥村村委委员罗坚松:“这里有一首诗,当时清朝的时候有一个苍梧县的县长,他到乡间视察民情,他骑着一匹马,经过龙岩山,看到这里景色这么美,他就地题诗一首,然后让人刻上去,行行平地忽逢山,如入桂林阳朔间,下马不妨先览胜,观风赢得暂偷闲……。”


抗日救亡英杰辈出

在通天洞里的遗迹中,最令人动容的,是这些看上去已经有些模糊的白色标语,字里行间,揭示了一段不寻常的战争岁月。

苍梧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莫伟军:“洞内有三块当年学生军刷写的标语。这里是‘团结抗日的进步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那一边是上面4个字,没看清楚,下边是‘经济绝交’,还有一个落款:‘广西学生军字’,年款就不大清楚。这边还有一幅,这里是‘日本是我们的死对头,广西学生军制’。这就可以见证当年学生军过来做宣传的地方,来宣传我们民众进行抗日的决心。这里跟石桥区区镇蛮近,方便刻写这些标语,摩崖岩壁好刻写,人流也多。让大家参观的时候可以看到这些刊物标语,鼓励民众有抗日的信心。据观察应该是石灰水,不过现在因为时间也是长了,就有一些淡了。靠近观察不太明显,只有在远处拿手电筒打过来的时候,才非常清晰的看到它上面的字是什么。那个岩壁底色跟我们当年学生军刷写的石灰有点相近,近看不大清楚,远看得清楚。一直以来这里都是我们石桥或者东安人民的参观游览的好去处,大家一直都知道这个碑刻内容,我们也一直调查这个问题。后来我们找那个落款,看到这些字是当年的学生军刻的。

 为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广西学生军第二团于1940年4月,前往石桥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学生军在石桥期间,印刷派放抗日救亡传单,出版墙报和张贴标语,演唱抗日歌曲,组织群众开展战备工作,成立了抗日战时服务团、抗日救亡妇女工作队、抗日救亡儿童团等抗日团队,引领石桥人民投身到抗日洪流中。直到今天,当地人民依然会将广西学生军的事迹代代流传下去。

苍梧县石桥镇石桥村村委委员罗坚松:“据父辈传说下来,当时广西学生军到了石桥有200多人,当时有很多地痞、流氓、和汉奸这些人,他们不会支持抗日,但学生军主要就是来石桥宣传抗日救亡,让百姓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把日本鬼赶出去。当时村民也很支持学生军,有时候提供住宿、粮食,又因为他们人多,也经常在中心小学和龙岩这一带活动,白天则下乡里宣传抗日救亡工作。”

抗日的浪潮,席卷东安大地。1943年8月,中共石桥支部建立后,有力地推动东安地区党支部的发展壮大,领导和推动广西各地的抗日游击战争。1944年9月,日军经由石桥入侵梧州,当时的东安区自卫队奋起反抗,在三番村伏击日军,击毙击伤敌人十余人。这里,也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主持人张朝:“这里是苍梧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它位于龙岩入口的旁边,纪念碑与洞内广西学生军的抗日标语一起,成为了先烈们抗日事迹的最好见证。”

广西学生军当年在石桥的记忆与遗迹,虽然零碎,有些甚至在漫长的岁月中已经消失,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被大家所遗忘;无论是已经远去的刀光剑影,还是尘封已久的历史风云,石桥龙岩的这些碑刻题词,都是一笔宝贵的人文遗产。正如岩洞里的这些标语,虽然今天看上去已经有些模糊,笔迹也略显潦草与仓促。但是,标语背后,却蕴含着无形的力量。它们,让大家仿佛看到了当年这些抗日勇士的振臂高挥,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

上世纪八十年代,苍梧县石桥镇东安诗社成立,成为全县第一个农村民间诗社,后又相继成立了培中诗社、永安诗社,极大地激发了石桥新一代农村文化人对诗词歌赋及文学作品的创作热情。在全镇范围内,从机关到乡村,从学校到家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大批诗词爱好者, 2009年6月,石桥镇荣获“全国诗词之乡”称号,成为广西首个诗词之乡,也是全国第三个诗词之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高雅诗、词、歌、赋的复兴,在这里得到印证。




记者|黄盈俊 陈浩 李永峰 元宏铭 张朝

编辑 | 潘嘉敏

审核 | 莫丽标 覃蛟龙

监制 | 周春波


精彩推荐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