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成功打造中华虎纹蛙“稻蛙养殖”新模式

2025-09-13 20:31
评论

中华虎纹蛙,就是我们常说的田鸡,因其身上的斑纹形似虎纹而得名,农村的朋友或许对其更为熟悉,因其肉质鲜美,曾一度因过度捕捉而导致资源枯竭,且人工孵化养殖难度较大。为了实现常态化规模养殖,我市一村民近年来一直致力该蛙的人工孵化养殖研究。现在,他不但成功实现中华虎纹蛙人工孵化和养殖,还成功打造了田上种稻谷、田间养蛙的“稻蛙共养”新模式。

记者来到龙圩区新地镇题甫村中华虎纹蛙繁殖基地时,养殖户潘火坤正在其打造的“稻蛙共养”田里给蛙喂食,一颗颗黑色的小脑袋陆续浮出水面,稍有动静,又马上潜入水中消失不见,反应十分灵敏。

潘火坤表示,中华虎纹蛙主要以蝗虫等农业害虫为食,对控制害虫数量、维护生态平衡均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在哪怕是在农村,都很少能听到蛙叫声了。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尝试,终于在2023年的时候,潘火坤成功孵化中华虎纹蛙,逐步实现规模化养殖。

据了解,中华虎纹蛙喜欢在温暖、潮湿、安静的环境中生活,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其繁衍与生长。经过不断尝试、摸索和实践,潘火坤现养殖基地里的中华虎纹蛙,年产蝌蚪量可以达到2000万尾,成蛙销售年产量约4万斤,年产值可达120万元。

目前,潘火坤养殖的中华虎纹蛙主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反映良好,销量十分不错。

在成功人工孵化养殖中华虎纹蛙后,潘火坤为进一步减少养殖成本,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他积极探索全新养殖模式——稻蛙养殖,希望能实现村民们在自己的稻田同步养殖中华虎纹蛙,帮助村民收获多一份收入。为此,潘火坤专门打造了两块“稻蛙养殖”实验田,不仅稻谷获得了丰收,田间的蛙生长情况也十分良好。


记者丨施远砚 曾炜

通讯员丨冼勇辉

编辑丨熊迪

责编丨林嘉旋 卢诗晴

编审丨杨子雄

精彩推荐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