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梧州历史】特别策划(第五集):《由“大”向“强” 看藤县造船业如何破浪前行》

2022-10-31 14:48
评论

主持人 张朝:“熟悉藤县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藤县沿河而兴,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县,水上运输繁忙,特别需要一样东西去助力乘风破浪。因水而兴的造船业也是藤县经济腾飞的一大亮点,风起云涌,千帆竞发。藤县造船业有着怎样的历史,在这十年间又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呢?”

日渐崛起的船舶小镇

公元前6000年左右,原始人用石斧、石锛、锸等工具,在整段木头上采用烧、挖的方式,制作最早的船——独木舟。此后,凡是有江河的地方,就有船舶。船舶制造业,也因此如影随形。西江边的梧州拥有悠久的造船历史。

根据《梧州市志》记载,秦代在桂江上源开凿灵渠,沟通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后,梧州成为岭南货物集散地。随着中原文化不断南移,木质船制造技术随之传入梧州。上世纪50年代中期,梧州市全行业的私营厂家经过联营、公私合营等改造,组成了当时广西最大的船舶修造企业——梧州船舶修造厂(1985年改称为梧州造船厂)。1959年,该厂造出梧州第一艘180匹马力的钢质拖轮,结束了梧州只能建造木质船的历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梧州市管辖范围内的西江小镇濛江,也成为了以造船为传统产业的乡镇。

藤县濛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万俊序:“濛江镇依水而生,开埠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在上世纪90年代,该镇的造船企业十分繁荣,当时就达到18家,可以说濛江镇以造船企业为龙头,被评为广西乡镇企业明星镇。”


近几年来,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作为内地距离粤港澳地区最近、交流合作最密切的省份之一,广西把全面“东融”、对接粤港澳先进生产力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官方的规划中,给予梧州市这个与广东相依相邻的“百年商埠”很高的期待,期望并支持梧州打造“东融枢纽门户城市”。此背景下,濛江镇利用广西打造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的契机,以及自身丰富的西江岸线资源,大力发展造船产业,重振昔日造船业雄风。像杨定俭这样拥有近三十年造船经验的专业人才,他也带着技术回到了家乡,见证了家乡造船业的发展变化。

造船师傅 杨定俭:“我的印象中濛江造船业在1988年时就大力发展了,我也在参与制造当中。以前造的船100多吨就算大船了,到了现在最少都有2000吨,最大的都有4200、4400吨。”


航运与造船,是藤县濛江镇鲜明的时代记忆。自古以来,航运与造船相辅相成、互为一体。西江黄金水道航运的繁华,造就了藤县造船业的兴盛。在濛江的江面上,百舸争流,货运码头热闹非凡,江边的造船厂热火朝天地开工生产。

万俊序:“造船业的复兴为濛江镇带来了生机与希望。目前,在濛江镇建成了集研发、生产、加工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现代化新能源船舶及配套产业生产基地,规划建设船坞、船台、港池式舾装码头及相应生产生活辅助设备。”

从“来料加工”到“造船出海”

从奔腾的北流河畔远眺,数十艘船舶停靠在岸。它们是西江的守望者,也是藤县造船业崛起的见证者。藤县造船业有悠久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木质造船发展到水泥造船再到今天的钢制散装货船,历经了60多年的创新发展,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造船产业都是当地传统的产业之一,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造船文化。

藤县海泰船舶有限责任公司法定负责人 黄德丽:“在濛江做的焊工多,而且一大批的焊工技术都很好,这里地理位置也好。水面靠江边够深,我们船台和水面的落差还不高,做好的船到下水道方便。”


藤县造船企业主要分布在西江两岸,多为中小型造船厂,所造船舶综合吨位在2000吨至5000吨不等。目前,全县有7家造船企业,全部为民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造船企业5家。这些造船企业主要以钢质船生产为主,共有船台154个,从业人员超过1200人,总造船能力达到80万综合吨。由于受到场地限制、造船岸线少、技术含量低、产业布局分散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船舶修造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黄德丽:“以前我们一直都是做造船,都是‘来料加工’提供船台,就提供技术,效益不是很好。现在这几年,我们是接订单,整船制造出来就提升了我们公司的效益。”

随着世界船舶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藤县造船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依托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形成的宽阔江面和沿江岸坡,紧抓自治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港口吞吐量剧增的契机,拟规划建设西江造船基地,引导企业入园,扶持造船企业扩大规模,增强研发能力,引导造船企业走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之路。

藤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吴慧敏:“近年来,藤县依托良好的资源环境,有计划地对全县造船行业进行统筹规划、布局,加强技改升级,促进造船行业从原来的‘来料加工’向‘造船出海’转型,不断提升竞争力,增加企业收益。”

技改升级促造船业提速发展

广西金达造船有限公司是目前广西最大的民用船舶制造企业之一,坐落在藤州镇津北,厂区面积8万多平方米,企业可设计建造5000吨以下、120米长的钢质船舶,及60米以下的各类钢质渔业船舶。金达公司可同时建造6艘船舶,年造船能力3万综合吨。

在这加速度背后,离不开一群造船人,他们和船长的使命相同,都是让船乘风破浪。

广西金达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黄鹏:“我们金达造船厂上半年的订单已经全部完成交付给客户了,下个月我们也有订单。在技术改造方面,以前是采用散装式拼装,造一艘船大约1年的时间;现在采用模块式分段拼装,只需半年就可以了。拼装工艺和方式的革新缩短了造船周期。而焊接工艺的升级,则提高了造船质量。”

如今,日渐凸显的西江“黄金水道”效应,有力地带动了藤县造船业的提速发展,此外,藤县大力扶持造船企业扩大规模,加速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新技术、新工艺、新船型方向发展,积极引进有实力的造船企业投资或入股现有造船企业,提高造船科技含量,培育壮大造船产业。

梧州顺航船舶设计有限公司监理、质检员 陀添升:“现在我们对于船长、质量的把控是非常严格的。像这种船的话,我们对于尺度的控制范围都是在千分之一以内,所以我们制造的时候是非常严格把守质量的。”

“破浪前行”助力藤县迈向“造船强县”

在位于藤县的西江两岸,散装码头、集装箱码头随处可见,各种船舶在江面上扬帆起航,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风起云涌,千帆竞发。随着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推进,航运迅速发展,也重新掀起了西江两岸的造船热潮。2008年开始,西江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为进一步发挥内河水运的优势,广西作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重大战略部署,内河水运掀起建设热潮。

藤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梁峰:“目前西江黄金水道正在建设3000吨级航道,加快沿途港口码头规划,物流和货种运输需求扩大,新能源船、大货船、旅游船、化学品集装箱船等专业船舶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带来了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兴旺,为藤县经济腾飞添砖加瓦。”

如今的西江水道,连云贵湘粤、达港澳东盟,成为我国西南出海水路运输大通道。西江水道通航能力的迅猛发展,大大刺激了藤县船舶需求量的持续增加,造船业由此迎来新的机遇。

吴慧敏:“造船产业是藤县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之一,这十年来,藤县紧抓‘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发展机遇,立足于船舶工业发展的实际,实施拓宽融资渠道、优惠政策、优化服务等措施,扶持造船企业扩大规模、增强研发能力,致力把藤县打造成重要的现代化船舶工业基地,将船舶工业培育成为我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藤县紧紧抓住东部沿海地区船舶制造企业转移的机遇,重点打造造船产业。目前,藤县总造船能力达到80万综合吨。2021年规模以上造船企业完成产值为12.14亿元,同比增长48.4%。2022年1——6月,全县船舶建成下水57艘,目前在建船舶79艘,产值为5.18亿元。

主持人 张朝:“藤县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乘风破浪’助力藤县造船技术实现了一次次飞跃,实现了从过去建造小木船,到如今造出6500吨大货船,从‘来料加工’到现在‘造船出海’的全面性转型。我们有理由相信,藤县造船业在未来一定会由‘大’变‘强’。”

编导 | 梁茜湖 

摄像制作 | 黎秉燊 陈郭睿 

通讯员 | 覃武辉 王名跃

编辑丨卢诗晴

审核丨梁茜湖 杨子雄 杨俏汶

监制丨邓戈 黄超强

精彩推荐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