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丨在推动绿色发展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2021-11-16 10:10
评论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习近平

八桂大地,旖旎多姿。山的清秀,水的灵动,海的浪漫,每一处风景,都蕴藏诗意。这里,承载着壮乡儿女的乡愁;这里,是八方宾客的“诗与远方”。

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和指出问题整改为契机,守护好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点击观看视频《五年·壮美广西⑥|在推动绿色发展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制作:王希 李林

创建生态文明新标杆

金秋十月,大明山主峰北面半山腰上的上林县大丰镇东春村下水源庄,清泉潺潺,峡谷深幽,一座座山庄民宿别具特色,吸引着游人前来“打卡”休假。“环境保护让我们的山水越来越好,原生态的风景成了旅游胜地,美丽的山水让我们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下水源庄村民老樊说。

上林县在2017年9月成为广西首个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的县份。近年来,该县确立“生态为本、绿色崛起、旅游兴县、共享小康”目标,以生态引资金、以资源换项目,大力培育山水牛、生态鸡、生态旅游、光伏电站等特色产业,走上绿色发展快车道,在2020年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上林县依托生态环境优势“破茧成蝶”,是我区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指引下,广西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高歌猛进。

截至今年10月,广西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授牌命名的市(县、区)分别达到13个和4个,数量位居全国西部地区前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南宁市良庆区将厚植生态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强首府战略有机结合,实现了城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促进、双丰收。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千年侗寨,生态三江”为目标,在生态产业、生态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效。巴马瑶族自治县走出一条三产融合的生态产业发展之路。金秀瑶族自治县探索基于瑶乡特色的转化路径,涌现出了瑶族民俗村、特色瑶族民宿群、瑶药产业基地、药茶产业示范园等一大批“两山”转化典型案例……

如今,在这些“国字号”生态名片的示范带动下,八桂大地呈现绿水青山、江山如画的美好图景。

守护“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发源于宾阳县思陇镇南关村廖屋山麓的沙江,河段总长62.4公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宾阳造纸、制革产业迅猛发展,这条“清水河”变成了“臭水河”。2016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沙江重金属污染综治项目建设。如今,整治后的沙江水清岸绿,宛如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诗意画卷。

为守护好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广西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并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和指出问题整改为契机,解决了一批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落实了一批涉及群众生态环境权益的民生实事,整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生态环境部门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2020年,广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升并持续保持全国前列。今年以来,广西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中向好趋势。

天更蓝——今年前三季度,全区14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5.1%,优良天数比率连续3年保持在95%以上;PM2.5平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连续3年稳定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

水更清——今年前三季度,全区11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有108个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水质优良比例为96.4%;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中,广西有10个设区市跻身全国前30名(其中7个市跻身前10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柳州市继2020年获得全国地表水水质冠军后继续名列全国第一。

地更绿——持续加大投入进行国土绿化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分别投入20多亿元和80多亿元开展漓江流域和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62.3%提高到2020年的62.5%,居全国第三位;红树林总面积9330.34公顷(占全国的32.7%),仅次于广东省(1.22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二。

家园更美——全区共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自然保护地面积225.36万公顷,自然保护区78处,居全国第六位。目前,广西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达1.8万多种,居全国第三位,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

生态产业渐入佳境

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时间,更需要勇立时代的潮头,因地制宜变革创新。

近年来,广西坚持生态立区、生态惠民,陆续出台一系列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改革方案,使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制度依据,并通过绿色GDP考核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作为农业大省(区),近年来,广西大力开展“10+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三年行动,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及清洁技术,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态种养模式,实现农业生态循环绿色发展,水果、桑蚕、糖料蔗、秋冬菜、优质鸡、罗汉果、茉莉花(茶)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从2016年的0个增加到目前的18个,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在融安县,金桔产业产值由2016年的4.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6亿元,实现滑皮金桔出产量全国第一,帮助2.8万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摘帽;在容县,国家沙田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沙田柚)质量安全示范区已成功创建,全县沙田柚种植面积20多万亩,综合产值达30多亿元;在乐业县,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品牌知名度享誉区内外,带动其他农产品产业发展……一个个“广西好嘢”,折射广西生态农业迎来高光时刻。

丰富的森林资源,让生态林业持续增长有了充足的“绿色家底”。近年来,广西大力发展以八角、松脂、香樟、肉桂、澳洲坚果、核桃及油茶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持续做强做大以松脂、木耳、中草药等为主的多业态综合利用、融合发展的林下经济有机产业,积极打造以森林全域旅游发展新业态为主的健康产业,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由2016年的477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521亿元,跃居全国第二位;今年前三季度,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4698亿元,同比增长12.55%。

如画山水,同样助推生态服务业稳步提升。近年来,广西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深入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和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打造国际知名的宜居康养胜地和世界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从2016年的28家增加到目前的87家,贺州市姑婆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柳州市大龙潭景区、崇左大新“大德天”景区获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广西响当当的“绿色名片”。

走绿色发展之路,工业、能源产业同样不能拖后腿。

广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工业逐步崛起。目前,已初步建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的绿色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打造了汽车、电子信息等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以柳州、南宁、贵港、桂林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先后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6个、国家级绿色工厂45个、国家级绿色产品30种。

能源绿色转型明显加快。截至今年9月,广西境内电源装机总容量约5372万千瓦,其中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合计约3156万千瓦(比2016年增加1220万千瓦),占电源装机总装机容量比重的58.7%。

绿色发展永无止境。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八桂儿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为子孙后代呵护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书写新的篇章。

图片专版丨在推动绿色发展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报纸版面截图

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广西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守护好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桂林市大力推进漓江“治乱、治水、治山、治本”,漓江生态环境逐年得到提升。图为游客乘坐游船观赏沿岸风光。 广西日报记者 邓华 摄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科学保护桂林漓江,到着力解决扬尘污染、秸秆露天焚烧、餐饮油烟等人民群众关切的突出环境问题,再到河池市被列为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5年来,广西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持续发力,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保持全国前列,勾绘出更多蓝天白云、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

4月22日,在广西博测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一名技术人员在对水样品进行检测。黄佩强 摄

近年来,广西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完善工作机制、推动设施建设、强化宣传发动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图为南宁市青秀区环卫站工作人员正在为青少年讲解垃圾分类知识。黎秀妹 摄

不断夯实绿色家底,家园更加美丽。5年来,广西持续加大投入进行国土绿化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2.5%,居全国第三位;共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面积225.36万公顷,自然保护区78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处),居全国第六位;全区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达1.8万多种,居全国第三位,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

2019年,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成功创建六堡茶田园综合体项目,发展茶园1000亩,成为当地六堡茶的主要产区之一。图为村民在采摘高山云雾六堡茶。广西日报记者 何学俏 通讯员 潘绍姗 摄

贵港市覃塘区大岭乡利用古平水库建设渔光互补发电站,该电站总投资3.22亿元,装机总容量40兆瓦。  广西日报记者 周军 摄

生态产业渐入佳境,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5年来,广西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及清洁技术,水果、桑蚕、糖料甘蔗、秋冬菜、优质鸡、罗汉果、茉莉花(茶)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创建18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排名全国第一;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由2016年的477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521亿元,跃居全国第二位;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6个、国家级绿色工厂45个、国家级绿色产品30种;国家级生态级旅游示范区、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数量分别达到3家和87家。

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里乐村拉任屯,仫佬族姑娘摘收成熟的毛葡萄。廖光福 摄

2019年6月3日,随着一列“锦绣紫”地铁列车缓缓驶出南宁心圩车辆段车库,国内首个“海绵车辆段”南宁轨道交通3号线心圩车辆段正式投入使用。广西日报记者 周 军 通讯员 钟咏峰 摄

擘画未来,广西将继续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防城港市港口区生机勃勃的临海红树林景观。  广西日报记者 何学俏 通讯员 韦光勇 摄

近年来,北海市坚持品牌引领、政策推动、项目支撑、全域发展,大力发展滨海文旅产业,加快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图为北海涠洲岛风光。李君光 摄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通过恢复“鱼稻共生”传统农耕模式,做到“田中有稻、水里有鱼、田底有螺、泥中有鳅、坑上有瓜”的立体综合种养,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图为2019年10月11日,该县妇联举办巾帼能手收稻抓鱼“双学双比”擂台赛,喜庆丰收。吴练勋 摄

来源丨广西日报-广西云

编辑丨杨俏汶

审核丨杨子雄

监制丨周春波

精彩推荐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