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梧州历史】《拾遗•记忆》:印章传承 茶香百年

2021-12-24 10:45
评论


点击以上可观看节目视频


12月3日,第三届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在梧州六堡茶文化展示馆开幕。本次斗茶大会吸引了全国各地茶人茶企热烈关注,共收到210个茶企、茶行和茶人送来的茶样460件,创历届斗茶大会新高。而我们本期节目给大家讲述的,就是我市一家传承百年老字号茶厂的故事。


 一枚老印章的来历

这枚老印章,珍藏在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茶人陈奎香手中已经多年了。油光闪亮的色泽,似乎彰显着它不寻常的经历。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陈奎香:“听我们家族的长者说,这个印章属于清朝。祖辈们和广东的茶商人到这里创建大生号生茶厂,由我们梁氏太公代代相传,传到我的二叔后,交到了我家婆陈恒芝,到我们这一代就交给了我。”

由于年代久远,关于这枚老印章的启用时间,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印章却一直在梁氏家族中代代相传。而它,也见证了一家百年老茶厂的曲折历程。

六堡镇,有着千年历史的地方,境内山高谷深,土地肥沃,宜林宜茶,是中国名茶——六堡茶的原产地。这里,也曾是茶船古道的起点,六堡茶千年制作历史在此延绵流传。一百多年前,在六堡镇塘平村大朗组北麓山脚,一家茶厂诞生了。

陈奎香:“太公祖祖辈辈都在塘平种茶,一来塘平是我们六堡茶的发源地,资源和技术都比较有优势,合适种茶制茶;二来广东茶商他们来销售,我们负责种茶、制茶、收茶。我听家婆说,她十八岁嫁过来大朗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这里有这间厂,专门就是收茶、制茶,广东的茶商也是梁姓人氏,在塘平大生茶厂这里为一个中心点,作为茶的产区,在我们村里北麓田有三亩地这里建厂,大朗北面是四柳村,西面是公平、恭州两村,而且两村是外出必经之路,而且我们祖上善于种茶、制茶,所以广东的商人就和我们厂一起经营合作。”

 印章见证百年茶厂

陈奎香的祖上、六堡大朗梁姓第一代太公,在清康熙中期,从广东、梨埠、六堡一直沿水路而上,最后在大朗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定居下来,祖祖辈辈在塘平村种茶。大概是传到4-5代的时候,广东商人看到他们有这个优势,就一起合作开办了大生茶厂。但具体是哪位太公创办,他们族里也没有明确记录下来,到陈奎香这代,也只能听族里上百岁长者的回忆了。

当时的大生茶厂,规模并不小,连茶厂和仓库,共三亩地。广东茶商跟梁氏族人合营开设的茶厂,广东方负责资金和销售,梁氏族人负责收购、加工茶叶,当年茶叶制作蒸压入箩后,到来年的丰水期,就跟着水路经过六堡合口码头、九城、梨埠、再到江口,转交给合作伙伴广东茶商。据传当时镇里几个村的茶叶,基本上都是大生茶厂所收,现在有记录的到村里收茶的,也就只有大生茶厂。最为特别的是,后期很多茶庄都集中在合口码头一带,而且只收毛茶,不收茶青,只有大生茶厂,是毛茶跟茶青都一起收购。

而这枚老印章,就是在那段茶厂的繁忙业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奎香:“收茶青和毛茶都在厂里加工,加工后蒸压入筐,经过这个印章盖印后生效,证实收茶和出茶的凭证。还有就是以前还有日用品,例如煤油等,可以让他们先赊去使用,到采茶的时候,可以拿茶叶兑通赊数,相当于在账簿上盖印计数。”

盖印后就可以先拿日用品回去使用,收茶时再用印章盖印兑换赊数,然后点数的时候就要凭这个印章生效。


古法制茶的坚守与创新

悠远的茶香,从小就渗透在陈奎香的寻常生活中。作为大生茶厂第十代传承人,陈奎香也历经了这家百年老字号的重建之路。

1978年,15岁的陈奎香就到六堡公社茶厂工作。从最基本的茶树种植、采摘茶叶开始,再到学习制茶工艺,一步步学习、总结、改进,很快陈奎香便成为茶厂的技术骨干。比其他人,当时身体瘦小的陈奎香,也更早体会到制茶的个中艰辛。

天生不服输的精神,以及对六堡茶从小具有的特殊感情,让年轻的陈奎香咬牙坚守。1986年,六堡茶公社茶厂停产,大批的茶叶被贱卖、丢弃,很多手艺人转身离开。在市场最低迷的时期,陈奎香没有放弃,而是跟着她的婆婆——大生茶厂第九代传承人陈恒芝学习祖传制茶技艺。

肩上担着老字号茶厂制茶工艺的传承责任,令陈奎香更加认真细致钻研制茶工艺细节。“原汁原味、看茶做茶、不讲固定、掌握火候”是陈恒芝传授给她的心法口诀,也是大生茶厂的制茶精髓。为了追寻最真实、最经典的“原汁原味”,陈奎香的足迹遍布六堡镇的每座茶山、每个村寨,了解那里的土质特点,熟悉各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掌握六堡茶种植采摘、制作、鉴评、包装、储存等各个环节。在茶厂积累了一定经验的陈奎香,在陈恒芝的指导下,制茶技艺突飞猛进。



传授技艺带动茶农致富

陈奎香决心要保护和传承这门手艺。2012年,陈奎香与村民一起,成立六堡镇茶民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带动社员复垦、开辟茶园600亩;重新建立大生茶厂并担任技术负责人,致力把茶厂打造成以纯手工生产六堡茶为主,集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2014年,大生茶厂通过QS质量安全认证,从此走向更广阔的茶叶市场。

在陈奎香的心里,只有大家一起富起来,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2016年,陈奎香获得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荣誉后,就建立了六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定期举办培训班,无偿将祖传的古法制茶心得和改良技术,教授给前来求学的茶农和贫困户。前来学习的学生除了附近的村民,还有一群群慕名而来的国内外茶叶爱好者。

陈奎香:“因为我对六堡茶是有感情的,我喜欢制茶,制茶是我的热爱,我把祖传留下的技艺传承,担起重担,我们从2012年重建大生茶厂,做成生产线,QS认证,重新挂牌。我们制茶虽然辛苦,为了代代相传下去,能有人接班,我们也感到开心。”

陈奎香的婆婆陈恒芝已是百岁高龄,却仍常常到茶厂,与陈奎香一起向茶农讲授古法制茶工艺。近几年来,她们累计培训、指导人数超过500人,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扶持手工制茶的农户有50多户,以合作社的形式培训18户农户成为传统制茶能手。如今,在她们的影响下,梁氏的第十一代年轻人,也担负起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陈奎香女儿  梁舒琴:“要把工匠精神当做我们的一种情怀、一份责任、一份执着和坚持,让我们这个技艺代代相传,并且在我们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我们要加以改良,用我们先进的专业知识,制造出更适合市场的六堡茶,让六堡茶走得更稳、更远,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如今,“茶厂+合作社”模式,年产值约300万元。大生茶厂业务蒸蒸日上,给当地带来了税收与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带动了更多村民发家致富。这枚代代相传的百年茶厂老印章,也必将谱写出一段新的传奇!

在第三届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上,大生茶厂作品荣获七星、六星、五星茶王奖共16个,百年老字号重新焕发旺盛的生命力。而他们,也是众多梧州六堡茶人对制茶技艺坚守创新的其中一份子,正是有了这样的匠人精神,让我们的茶船古道,享誉中外!




记者丨黄盈俊  李永峰 陈浩 元宏铭 

编辑丨熊迪

审核丨莫丽标 杨子雄

监制丨周春波




精彩推荐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