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梧州历史】《拾遗·记忆》:倒水碧浪 古镇悠远

2022-01-03 18:29
评论

点击观看视频


  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自古为文明古镇,历史悠久。桂江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境内中部,悠悠流水,记载着昔日古老驿站的历史背影。水,是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是这里流传千年的文明之魂。本期节目,我们就和大家来讲讲倒水镇关于“水”的故事。

因“水”而得名的桂江古镇

  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汉至南北朝属广信县,隋以后至清属苍梧县。明、清及民国初时属平政乡,民国36年称贤德乡。倒水镇的历史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尤其与“水”,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甚至于倒水镇的得名,也因“水”而来。

  梧州市长洲区史志办公室主任 关冠明:“因为桂江从这里滔滔而下,流到龙岩山,受龙岩山的阻挡,水流倒流5里之远,所以当地人就根据这个自然奇观,把此地命名为‘倒水镇’。”

  桂江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境内中部,全长20公里,流经龙江驿、古道、古善、蓬冲、倒水、富万、平石、仁义、渔业、三贵等村出境。全境有大小河流十三条,全部汇入桂江。桂江的石涧滩水流湍急,从桂林顺流而下到达倒水镇时,冲向龙岩山脚陡壁时,水流形成水漩涡,形成一半江水向下游流去,一半江水倒流向上的奇特现象。

  走进倒水镇,如同走进绿色的世界,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桂江两岸青山相对,轻舟飞渡;远山如黛,若隐若现。碧绿的江水,温婉通透,水色澄碧,仿佛是天上遗落人间的丝带,不沾半点微尘。每当船只驶过,在水面上划下万道波光,荡漾着、跳跃着,像是洒落了一河的色彩。

因“水”而设的古老驿站

  我现在所处的这个地方,一片悠然自在的自然风光。仔细辨认,远古的遗迹依然在目;细心聆听,仿佛传来了千年以前的马铃声声。

  倒水镇龙江驿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这位老人,每天与其他村里的乡亲们聊天谈笑,悠然自得。然而,他的先辈,却有着一个古老而特殊的身份。

  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龙江驿村村民 林石凤:“过去我的祖祖辈辈都是住在这里,太祖时候跟我说了驿站的事,他说驿站这里可以传递信件,两地相互传递,那时交通落后,或骑马、或走路来运送信件。当时驿站的样子他没怎么提起,他主要是打杂的,从古时候就有驿站,到清朝的时候还有。”

  林石凤的先祖,当年就是龙江驿站的丁夫。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林石凤也模糊地有着一些关于龙江驿站的记忆。

  自秦始皇派御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桂江便成为联系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纽带。其后,在倒水这一地段,朝廷还专门设立一个驿站。

  梧州市长洲区文史研究员 周广熙:“这里就是享誉梧州市的龙江湾。因为这里以前,大概在唐朝的时候,这里设立了一个龙江驿,是梧州的一个水上驿站,从梧州到这里距离大概是60公里左右,船只从下游一路上来。驿站有些什么作用和任务呢?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建驿站?从梧州传递公文,或者有些府衙的官员,通过这条龙江湾上桂林,上桂林的话,就要像现在的邮递一样,一站一站地上。”

  龙江驿站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清初还设有陆上驿站,康熙八年裁掉陆驿,只有水驿,有爬船一艘,丁夫水手十二人,最少时也有五、六人。丁勇配备有长火统,船头有中宫炮一门。驿站派丁勇驻守,负责传递文书,接待过往官员,维护地方治安,使这里一度发展成为繁华的圩市,后在咸丰年间毁于战火。民国元年(1912年),正式裁驿站,官方文书传递统一由邮政局办理,把驿道作为邮政邮路的基础。至今依稀可辩的古代驿道,一直向北延伸,越过千山万水,直指中原。站在高坡上眺望,依然可以想像当年古代驿道人来车往的情景。

因“水”失而复得的古老铜钟

  龙江驿村,地处倒水镇西北部,总面积5平方公里。古老而悠远的村落,至今还完整保存着道光年间铸造的古老铁钟,悬挂在庆灵观大殿里,那大家知不知道,这口铁钟,还有一段失而复得的曲折故事呢?

  据当地相关部门考证,铁钟铸造于清道光年间,重四百余斤。上文: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炉造隆盛老、道光孟夏月吉旦、大清国广西省梧州府苍梧县思德乡龙江驿村(狮子山奉)、今坊丁嘉庆辛未年重修各捐地丁银七钱伍分正……等。

  当年,位于桂江河畔的倒水古镇,常年深受洪水之害,这口悬挂在庙宇里的铁钟,正是寄托了当地人民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甚至被称为“神钟”。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铁钟,自己本身,却也历经了一场磨难。

  梧州市长洲区文史研究员 周广熙:“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当地村民把这口钟运上长发准备冶炼,船行到河中央的时候,忽然这条船不动了。停住不动了,怎么回事呢?大家都不知所以然。其中有一个老者就说,现在我们船上有这口‘神钟’,是否这口‘神钟’的原因呢?大家都觉得有可能。因为‘神钟’是放在船头,大家就决定不把‘神钟’拿去冶炼,就想办法几个人推到河里面去,沉到河底,‘神钟’入水后,船就顺利开动了。1997年重建了这座观的时候,村民就说把这口钟捞起来放回观里,花了很大工程,从水底捞起来。”

  这段传说是巧合,也更多地是体现了村民对铁钟的敬畏。历经沧桑洗礼,重见天日的铁钟,现悬挂在庆灵观大殿。失而复得的典故传遍四方,洪亮的钟声在村中回响,十里八乡村民都到此庙祭神祈福,延续着这悠久的乡土文化。倒水人民还将《倒水镇龙江驿村神钟的传说》,编写成倒水采茶剧本,继续将这个美好的故事传承下去。

“水”的美食源远流长

  倒水镇境内河流众多,历来是水产捕捞和养殖的绝佳之处,那当地的人民还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创造了种种富有当地特色的传统美食,并且一直流传至今,此刻我们就一起去寻味一下这种美食。

  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龙江驿村村民 罗师傅:“现在你看到正在制作的叫做酸鱼,很有我们倒水的特色,使用的是桂江里的河鱼制作的。”

  酸鱼制作技艺,原主要流传于倒水镇龙江驿村,这里山环水抱,景色宜人,一条美丽清澈的桂江河,丰富的河鲜远近闻名,肉质鲜嫩有质感而且甘香。有了这样的原材料,才能腌制出优质的酸鱼。

  据传,酸鱼制作的起源,还有着一段艰苦岁月的记忆。

  以前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水路,船只航行全靠人工拉动。桂江河边的纤夫,从梧州到桂林的航线,他们都靠自己肩膀上的绳子来拉动船只,到桂林需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由于当时食物保存不易,所以他们每天所带上的粮食和食物,为确保途中不会变质,就想出了土办法来,用坛子腌制,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

  如今,倒水酸鱼虽然已经脱离了最初的制作目的,然而,它那独特的味道,已经成为当地人一种难以割舍的家乡味道,成为倒水镇人民舌尖的美味佳肴,远近闻名,远道而来的游客,也会前来品赏酸鱼那独特的味道。

  咬起来表面脆脆的,挥发出一股酸酸的味道,感觉尝到了一种岁月的味道。

  流淌不息的古航道,溯源千年。无数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商贾名士,都曾在这条古航道上,或行旅,或沉醉。这一方水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辛勤的倒水人。今天,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带领下,倒水镇利用获得“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称号的契机,正以加快桂江沿岸生态旅游开发为重点,打造城郊型“亲水特色小镇”,不负时代厚遇,建设美丽新倒水!

  因“水”而得名,因“水”而秀丽,因“水”而繁忙,它的多彩文明,也因“水”而源远流长。倒水镇,这座桂江畔的古镇,也正在焕发出新的魅力。

记者|黄盈俊 李永峰 陈浩 元宏铭

编辑丨黎子聪

审核丨莫丽标 杨子雄

监制丨周春波


精彩推荐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